时髦微信考验互联网信息安全

日前,备受关注的微信5.0版正式推出。相较此前版本,该版本增添了包括条码扫描、街景等多个功能。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微信凭借方便、简单、快捷的性能,成为现代移动网络的宠儿。据工信部报告,上半年我国微信用户超过4亿,拉动移动互联网流量收入增长56.8%,其火热程度已不可阻止。

虽然“扫描街景”、“扫描翻译”、“游戏中心”、“表情商店”等新功能让众多用户爱不释手,“微信支付”更成为网友尝鲜体验的热点功能之一。然而,微信在移动网络安全、个人隐私保护等方面的问题再次被推向风口浪尖。“朋友圈”权限设置里的“允许陌生人看十张照片”,很容易使发布在圈里的照片被任意下载保存。同时微信注册并非“实名制”,用户可以任意使用他人或者编造的手机号、QQ号、邮箱等注册,犯罪分子往往使用他人信息、虚假身份信息或化名注册,使用“摇一摇”、“漂流瓶”、“查找附近的人”等功能,不需要认证就能看到其他用户信息。5.0版更是大幅度加强了扫一扫功能,由原先的单纯扫面条形码,到现在的街景图扫描,虽然大幅度加强了微信扫一扫的趣味性,为每个人提供了展示自己和与他人交流的空间,但是不可避免会更直观地泄露用户地理位置信息,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

有专家指出,随着微信使用人数增加,其社会公共属性更加凸显,平台安全稳定性和“公众账号管理”应被格外重视。究其根源,公众更期待个人信息保护尽早立法。在享受高科技带来便利的同时,公众也深受个人信息泄露之苦。有调查显示,有九成以上受访者表示曾收到垃圾短信或骚扰电话,六成受访者认为个人信息环境不太安全。

从公众自身而言,缺乏对信息安全知识的普及教育,才会给不法分子利用个人信息谋利甚至形成灰色利益链的“先机”,因此加强信息安全知识教育和多了解下微信诈骗是必要的。要想保护公众个人信息安全,最终还是要回归法治轨道。今年2月,工信部联合其他部门制定的《信息安全技术公共及商用服务信息系统个人信息保护指南》正式实施,这也是我国首个个人信息保护标准。《指南》将个人信息分为个人一般信息和个人敏感信息,并提出了默许同意和明示同意的概念,还提出了处理个人信息时应当遵循的八项基本原则。有专家称,指南是必要的,但仍是缺乏震慑的威力,不能只停留在技术《指导》的层面。

微信平台带来的隐私泄露一系列问题,再次敲响了警钟。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为公众建立一道信息泄露“防火墙”,需要政府起主导作用,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平台开发商和监管部门应提高准入门槛,企业要加强行业自律,以保护用户隐私安全为工作重点等。同时更要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泄露公众个人信息行为。(编辑:马知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