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网络的“新宠”微信 期待健康发展

基于智能手机的微信应用平台正在迅猛发展,目前用户已达数亿。记者调查发现,在为用户提供更大社交便利的同时,微信也存在一些被利用实施犯罪、传播不良信息等安全隐患。相关政府部门和专家认为,促进微信健康发展,还需在个人防范、企业自控、政府监管方面“三管齐下”。

利用微信实施犯罪时有发生

“微信”等社交平台具有一个显著的共同特征,即可以通过“摇一摇”“漂流瓶”等方式,迅速找到陌生人并与其交流。此类社交工具在为陌生人提供方便快捷交流平台的同时,也给了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

例如,2012年11月,哈尔滨警方证实,一个月前失踪的哈尔滨年轻女子系被微信网友杀害,尸体被肢解后抛掷荒郊野外。遇害当天该女子与微信网友是第一次见面,之前两人仅通过微信“摇一摇”后结识聊天。再如,2012年7月,上海的游女士通过微信认识网友“柒郎”并交往,被后者以做生意、炒股票等不同名义先后骗走了近6万元。

警方人士介绍说,微信犯罪中的受害人大多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不少人涉世不深、轻信盲从,一些人片面追求“一夜情”“性开放”。在一些利用微信实施犯罪的案例中,被害人既有喜爱上网的中青年女性,生活寂寞或者涉世未深,在与对方的交往中被骗取好感和信任,进而遭受侵害;也有部分男性利用微信想找艳遇或“一夜情”而遭到诈骗或抢劫。综合来看,犯罪嫌疑人大多是与被害人完全无交集的陌生人。

公安机关同时表示,与用户总数相比,利用微信实施犯罪的发生比率并不高。防范此类案件主要靠当事人自身谨慎、洁身自好,有一定社会经验的人不会轻易与陌生人过度接触。“作为一种社交工具,微信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即使没有这种交流方式,犯罪分子也会利用其他方式实施犯罪。”

少数“灰色信息”广为流传

与陌生人社交相比,微信的主要功能还是在熟人间传递信息。记者体验发现,微信传播的主要内容是较为私人化的个人照片、生活信息等,其中也混杂了一些不实、不良、不法的“灰色信息”。

第一,虚假欺诈类信息。今年2月,一条信息在微信中转发量极大:“帮忙转一下,一名北京三中的学生,叫谢露,13岁,消失几天了,她爸爸的号码是13207866970,爱心接力,我的好友们都帮她忙转下,必有好报。”记者拨打该号码发现它并不存在;媒体、警方随后也证实了消息的虚假性。大约一周后,微信上才开始传播“辟谣信息”:“别再转了!别再用我们的善良为骗子买单了!关于北京三中孩子谢露失踪的信息是诈骗信息,电话都是同一个,只要打了就是声控电话,扣除好多钱。”

第二,混淆视听类信息。例如:“今天下午六点开始,高清探头全部启动,副驾驶室不系安全带也要处罚,开车时打电话罚款50元,闯黄闪罚200,越线停车罚100……请相互转告亲友以免被罚!”在上海,交警部门辟谣后不久,类似信息又重新出现,警方不得不反复澄清。

第三,迷信类信息。一些信息甚至带有“看见此信息不转,母亲会有灾祸”等诅咒言辞。不少微信用户对此颇有微词。

专家认为,一些“灰色信息”之所以能够在微信上迅速传播,是因为微信的“可信”度高、隐秘性强、裂变性大,最终导致出现“病毒式传播”。复旦大学传播学学者朱春阳说,由于微信好友大都是熟人,与传统网页、微博相比,微信传播的信息更具有说服力、可信度。微信的“可信”度还会不断自我增强。例如,一个人看到很多朋友不约而同地发布同一条信息,就会越发相信,继续转发出去。

“三管齐下”促进健康发展

相关方面人士认为,促进微信健康发展,防范利用微信进行违法犯罪,防止“灰色信息”不当传播,需在个人防范、企业自控、政府监管三方面加大力度,三者都不可缺位。

首先,个人防范是基础。上海市公安局网安总队副队长沈与辛认为,使用任何媒介都会有利有弊,这是无法避免的。媒介本身不是问题,关键在于使用的人。加强自我约束和自我防范是遏制利用微信进行犯罪的基础。例如,用户不轻信微信上陌生人的话,不随意传播似是而非的消息,提高对个人账户和密码的保护意识,尤其对想获得个人隐私、网银账号密码或涉及汇款转账等情况要提高警惕。

上海政法大学教授汤啸天认为,面对微信带来的社会伦理困境,自律比防护更能起到根本性的抑制作用。他说,应该进一步引导一些微信用户端正交往动机。

其次,企业自控是关键。职能部门认为,微信的开发企业有责任和义务加强对微信用户注册的内控和过滤虚假、危险信息的安全维护,这是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警方表示,从以往的经验来看,相关企业首先要加强内部监管,严格规章制度。其次是建立微信诚信体系,对发布虚假、有害信息的账号及其对应的手机号在网上进行曝光,并对出现金钱往来、银行交易等关键词的聊天尽到必要的危险告知义务。三是企业要落实日志保存措施,对相关数据做到备案可查。

再者,政府监管是保障。这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为利用媒体加强防范宣传,提升民众面对新型社交平台的安全防范意识;二为公安机关各警种联动,加大打击力度;三为加强微信阵地的信息引导,通过警民合作、警企合作等方式,让一些有影响力的公众账号传播社会“正能量”。

整理:我爱上QQ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