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新社交时代 直击移动中的情感

不经意间,你发现这些变化了吗一一MSN已经好久没有登录,QQ常被遗忘在办公桌上的电脑里。在这些传统社交工具里,几年十几年积累下来的朋友很多渐行渐远,而在微信、陌陌或米聊这些新型社交工具里,不曾谋面甚至不知道真名实姓的朋友却越来越多。你的情感世界全都装在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这些移动终端里,每时每刻跟随你四处游走。

CASE1
微爱

珊珊和“给你爱”是两周前通过微信认识的。珊珊给自己的微信起的名字叫“学习爱”。27岁的她还是单身,渴望一份真爱,更希望能快点找到自己的归宿。几次恋爱失败之后,她想也许是自己还不会爱,那就学习爱吧。一个人独自漂在北京的生活,让她常常感到孤单寂寞,时常会有随便找个男人嫁了的冲动。为了自戒自勉,她在微信的个性签名上写下了“女人要耐得住寂寞”。

那天,珊珊终于还是没能耐得住寂寞,她无聊地用了“摇一摇”,在同时出现的几个名字中,“给你爱”吸引了她。正在这时,一条打招呼的信息跳了出来,正是“给你爱”发来的“嘿,你学习爱,我给你爱,缘分啊”。

一个陌生人就这样带着“爱”进入了她的生活。在地铁里,在午休时,在洗手间,她会发条文字信息过去,晚上,在自己的房间里关上门,发一条语音对讲。“给你爱”有时马上回复,有时冷不丁也发来一条。反正大家用的都是垃圾时间,实际上也说不了多少内容,一点社会时事、一个网上段子、一句关心问候,仅此而已。两周过去了,珊珊的感觉是没有他好像缺了点什么,有了他也没觉得拥有了什么。

珊珊常常自问,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就像上下班乘坐地铁,早上走出去,晚上坐回来,每天都在移动,总也没有终点……

专家点评:快餐化的情感并非爱情

像麦当劳和肯德基把我们带入快餐化的生活一样,微信把我们带入了快餐化的情感,我们不妨把这种情感称为“微爱”。

微爱并不是真的爱情,它是一种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亚爱情”,是我们情感饥饿时用以充饥的汉堡包或炸鸡腿。对于女青年来说,用微爱来调剂单调的生活,缓解工作生活的双重压力,填充无所事事的垃圾时间都有不错的效果。但是,微爱无疑也正在异化着我们的情感。

微信让陌生不再可怕。微信的搭讪更像过去我们常遇到的马路求爱者,那些老套的“我们好像在哪见过”“你长得好漂亮”“我们交个朋友吧”。不同在于,我们对马路求爱者还以白眼,而对于微信上的这种翻新的“套瓷”却欣然接受。

两性交流通过微信所获得的大多是情感的碎片,只言片语的诉说与回应,很难寻找以往我们对完整爱情的那种追求。莫非现在关于爱情的标准降低了?快餐虽然可以解饥,但又因为高热量、高蛋白、高脂肪而造成肥胖症等多种疾病。难道微爱带给我们的是如同这些垃圾食品似的垃圾感情吗?但愿不是。

微辞典:

微爱——通过微信或陌陌一类新型社交工具而产生的情感。

释义1
微弱的爱。一般并不会产生一见钟情那种强烈的感情冲击,也很少能缔结山盟海誓的情感契约。它更像萤火虫的一点光亮,在暗黑的情感世界里让人看到一丝微弱的希望,但不能照亮你的世界。

释义2
微小的爱。不会占据太大的感情空间和生活空间,更像餐桌上的一盘开胃小菜,是主菜的补充。但是,有的时候也会因为小菜的味道怪异,而倒了吃大餐的胃口。

释义3
微不足道的爱。半公开,半秘密,不在朋友圈里张扬,不在家庭亲人中言说。甜的时候自己品味,苦的时候独自吞咽。

CASE2
微性

终于醒来之后,艾米感觉身上的肌肉还有些因为过度活动而造成的酸痛。她拿起枕边的手机,用手指打开微信,在好友名单里找到“只在乎曾经拥有”的名字,在输入框里写道“让记忆停留在昨晚。再见”。点了一下发送,随即跳出一条信息“您还不是TA好友,请先发送好友请求,对方验证通过后,才能对话”。艾米愣了一下,突然明白了:对方已经赶在前面把她从微信里删除了。

“只在乎曾经拥有”是隔壁写字楼里的一个白领,艾米和他是通过微信“附近的人”认识的。对于结婚了三年又重归单身的艾米来说,没事时搜索一下“附近的人”或者扔个漂流瓶是她打发无聊时间的一项消遣。她虽然从不主动搭讪,但总能收到主动的招呼。和她以前对待网恋的态度一样,她并不相信微信能带来真正的爱情,但对于有过一段婚姻生活的她来说,微信可以让她更方便地排遣单身生活的孤独与寂寞,以及伺机宣泄她身体里已经被婚姻生活点燃的欲望之火。

“不求门当户对,只求感觉到位”这是她的个性签名,也是她的微信交往信条。她自己从来不纠缠,她也怕对方纠缠。所以,只要亲昵之后,她就会把对方从微信中删除。她最喜欢微信的好友删除功能,因为一切聊天记录都会随之无影无踪,再也没有回头顾盼的余地。

专家点评:极简化的性,小心丧失爱的能力

微信是极简主义的产品,简单、好玩,用户追捧。同样,由微信产生的两性关系也充满了极简主义的味道。

在两性关系上,正统观念与现实生活发生了严重的冲突。正统观念主张起码要以感情为基础的性关系。但现实中有大量的青春勃发的男女处于单身状态,他们需要情也需要性。需要欲望的宣泄来达到生理和心理的平衡。同时,欲望往往等不及感情来陪伴同行,这种焦虑困扰着数以百万计的单身青年。

尽管微信和陌陌的开发者们都极力回避自己的产品被冠以“约炮神器”的不雅之名,并且为用户设置了举报功能,封停了数量可观的被举报ID,但是,通过微信和陌陌等新型社交工具而发生的“微性”还是依旧潜行于下。

微信的确是一种快速与陌生人相识交往的简便方式,谈得来,你一句我一句就打开了交往之门,谈不来,有来无往也不会遇到纠缠。前所未有的方便简捷,也不受时空的限制,在家里、在公司、在路上、在出差的异地,只要你没有把手机遗忘在别处,你随时随地都能在陌生的人群中寻找感兴趣的那盘“菜”。

让人担忧的是,“微性”会不会最终让一些沉迷于这种极简化的使用者失去对“情”的感觉,从而导致丧失爱的能力。

微辞典:

微性——通过微信或陌陌一类新型社交工具结识而发生的性关系。

临时性。没有计划,也没有预先的三思,临时起意,随遇而性。与对方可能只见过一面或者只是第一次见面,其他的就是你来我往的微信文字或语音,知道的是对方的ID个性签名,而不是身份证上的名字。

局限性。只局限于性,不谈感情,不涉及金钱,更与工作无关。在微性活动中“一夜情”这个词因为有个“情”字而显得很老土,虽然不动情,但是得有那种源自荷尔蒙的冲动。

挥发性。事后多数都不会像凝胶一样变成固体,只会像汽油一样挥发得无影无踪。来时一挥而就,去时一拍两散。微信的方便之处在于,当你删除一个好友时,会同时删除他的一切记录,帮你做到心梦无痕。

专家点评:游走的两端迷途OR归宿

新型社交工具搭载着智能手机,进入我们的生活之后,装在包包里的那个移动终端,不再是一个只用来通话和发短信的机器,而更像一个随时随地为你所用的专属公关公司。与陌生人之间的感情交往,由非常不容易,变为简直太容易;不涉及金钱和爱情的性,由简直不可能,变为非常有可能。

开始的时候,可能并不是你主动要让自己的情感被手机上的一个软件牵着游走,你只是无法抗拒某种简单而直接的诱惑。不用花钱、不用中介、不用请假,一切都只是发生在手指轻轻而随意的滑动中,然后,一个ID的名字、一句自我表白的心语让你怦然心动那么一小下,或者一个八块腹肌的头像加快了你荷尔蒙的分泌速度。你游走的情感就这样出发了。

简便的、快捷的、自我的,突然起步又戛然而止的。这大概就是微信时代情感与欲望的特点。

但是,不要让游走的情感与欲望走进迷途,因为迷途难有归宿。

快餐化的情感和极简化的性虽然缓解了压力,但是,人类最本真的爱与性、灵与肉却变得更像商业社会中不在乎节操的权宜之计。浅尝辄止替代了恒久以远,仅满足于一时心动,不再追求意蕴深长。也许这样的游戏做得时间长了,品味感情的味蕾将失去知觉,最后连曾经企盼的大餐也变得索然无味。

微信以及与其功能相似的陌陌、米聊问世才刚刚两年时间,这些集文字信息、图片分享、语音对话、“摇一摇”、漂流瓶等诸多社交手段于一身的产品,极为方便地满足了现代青年拓展社交范围、与更多人结识和沟通渴望。据今年1月15日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微信用户达到了3亿之巨。在这个量级上,没有人能改变它已经成为应用最广泛的社交工具的性质。毫无疑问,它已经是智能手机生产商必不可少的搭载程序,然而,人们搭载在微信等新型社交工具上的情与欲、灵与肉走向何方,或将如何卸载呢?

整理:我爱上QQ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