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之争”考量市场规则和管理智慧

随着腾讯公司、通信运营商、工信部等纷纷表态,以及消费者、媒体竞相发表观点,关于微信是否收费的争论持续发酵。拨开情绪化的表达和过于细节的争论,笔者以为,深入讨论和剖析“微信该不该收费”这一话题,对全面理解公平竞争、技术创新、消费者保护,乃至政府职能转变、完善市场经济体制都具有现实意义。

所谓“微信收费之争”,核心问题包括:谁来收费、向谁收费、为何收费?

根据目前情况,通信运营商最可能成为收费方,消费者则是“买单”人。运营商的收费理由一是数据流量费,二是“信令资源费”。对前一个理由,众多消费者不太认同,因为消费者使用微信时已支付数据流量费,再次征收属“二次收费”。至于微信占用信令资源过大之说,“信令收费”前所未有,似不应由运营商单方面决定。即便作为新收费大类目,也需向公众明确核算过程和单价标准。且占用信令的不仅是微信,也包括微博等大量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甚至传统基础语音通话和短信服务也占用信令资源。单独对微信收费,容易有不公平竞争和产品歧视之嫌。

另一种可能的收费模式,是腾讯公司向微信用户收费。腾讯已经表示,微信基本服务将免费,未来附着其上的增值服务有可能收费。作为产品提供者,腾讯有决定微信收费或免费的权利。如果腾讯认为微信产品已对消费者产生足够黏性,消费者又愿意为产品支付费用,这就成为简单的市场买卖关系。因为消费者有足够选择,可以选择付费使用,也可以“用脚投票”。不过,考虑到腾讯多年前曾计划向新增QQ用户收费,结果导致市场险被其他产品占领的往事,以及中国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产品大多免费使用的背景,腾讯恐难对微信基本服务内容轻言收费。

第三种可能的收费模式,是运营商向腾讯收取一定费用,这也是市场目前认为最可能的版本。运营商之所以认为收费合理,主要是微信的产品模式确实占用了运营商的大量资源,但是在现有市场规则下,这种资源占用并未能充分转化为运营商的收益。腾讯正是巧妙利用了规则,迅速做大市场规模,加大了与运营商谈判的筹码。不过,腾讯应该也明白,虽然被誉为“最赚钱的互联网公司”,但是在三大通信运营商面前,其资产实力和政策影响力都处于弱势地位。若任由双方同台自由博弈,结果不言自明——运营商一旦断了网络后台,微信就成了无水之鱼。因此,若能与运营商达成和解,通过合理商业模式实现共赢,腾讯应该不会拒绝。

可以看到,“微信争论”涉及的运营商、腾讯、消费者三方,市场地位明显不对等:运营商的话语权强于腾讯,而消费者最无力。因此,在这场貌似属于企业之间,实则涉及3亿多用户的商业博弈中,监管部门的适当介入十分必要。如何介入,则是对市场规则和管理智慧的考量。

首先,应保证消费者的利益,确保消费者使用微信产品的权利不因商业竞争而受到损失。无论是运营商还是腾讯公司,如果涉嫌通过市场垄断或相对垄断地位,对消费者收取不合理费用,都应明确制止。

其次,应维护市场公平环境,保证竞争在公正、透明、有序的规则内进行。运营商维护原有业务不受冲击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其维护手段只能是产品创新和服务改善,而不是依靠市场垄断地位。腾讯公司也应明白,商业谈判中最好的结果是合作共赢而不是“一家通吃”。

再次,进一步鼓励技术创新。科技进步的目的是为消费者带来更为优质廉价的服务,通信产业加快升级是大势所趋,移动搜索、移动阅读、移动支付等创新应用层出不穷,也为市场带来新的契机。从长远看,政策制定和市场监管部门不仅是市场竞争的公平“裁判”,还应成为创新技术和商业模式的推动力量。

从这个角度来说,“微信是否收费”已不是每月几元钱的小事,也不再仅仅是场商业纷争,其结果将反映并影响我国的商业环境和市场经济建设水平。

用户需要的是产品

姜 帆

微信是否收费的争论,实质是企业间的成本和利益分配出现了新问题,需要企业之间进行协调,乃至政府适当干预。作为消费者,我们可能并不了解企业之间的情况,也不是很了解行业内部的情况,但却有选择或者不选择产品的权利。

这一点腾讯公司很清楚。因为竞争无处不在,腾讯为了留住微信用户,也会考虑收费对用户的影响,会慎重地做决定。但是,收费并不等于没有出路,如果因为收费带来了更好的消费体验、更健康的消费环境,那其实是一种进步。关键还要看腾讯认为什么样的模式有利于微信发展。例如淘宝,一开始也是免费的,占领市场后就开始收费了。这实际上一种商业考量,微信未来或许也会采取同样的路径。

“微信收费”的争论需要用创新的方式来解决。比如,调整网间结算政策,2G、3G、4G合理布局和分配问题,需要国家宏观调控层面规划推进。

整理:我爱上QQ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