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腾讯角逐第三战场:打车市场

近期,微信和来往开战引发业界热议。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和以往双方低调竞争不同,这次阿里腾讯是公开下战书,颇有肉搏的味道。

此前,除了零星的摩擦之外,阿里巴巴和腾讯双方之间并未爆发大规模的“战争”。道理很简单,双方并未有主业的冲突。尽管阿里推出了im阿里旺旺,腾讯做了电商网站拍拍网,但谁都没有真正侵入对方的地盘。但随着巨头业务的发展,双方之间的竞争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冲击下,使得这种变化亦变得越发清晰。

话归主题,谈到阿里和腾讯的竞争,除了我们看到双方公司的竞争以外,通过投资的手段,利用第三方公司参与市场的争夺正成为新的特点。比如当下,阿里和腾讯都同时盯上了打车市场。

阿里腾讯角逐第三战场:打车市场
配图

为什么两家巨头的判断如此一致?看到打车应用鼻祖Uber泄漏的财报就不难理解了。前几日,国内科技博客猎云网援引ValleyWag报道称,Uber的财报数据泄漏。这组被泄漏的Uber数据的跨度为2013年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虽然并不全面,但却可以大致了一窥Uber的利润和用户满意度。Uber今年的毛营收大约为10.68亿美元,按照现有收入和增长率估算,Uber全年营收可能超过2亿美元。泄露信息还显示,Uber每周大约收到100万条租车请求,完成量大约为80万条。

而在资本市场上,Uber估值高达35亿美金!

打车APP具备需求强,使用频率高的特点,商业价值自然不言而喻,这也是国内的一下子涌进大量打车APP的原因。媒体甚至一度用类比千团大战来描述打车APP市场的野蛮生长。和李开复预测99%的团购网站会死一样,市场的特点决定了剩者为王。

过去的一年时间,国内打车应用市场渐被快的打车和嘀嘀打车垄断。而快的是阿里系,嘀嘀则是腾讯系。

一位熟悉阿里高管的朋友告诉笔者,阿里从快的身上看到了当年支付宝的影子,从最底层改造一个传统领域,尽管困难重重(例如比PC互联网更严格的政府监管),但却拥有足够的想象力。易观公布的第三季度的打车APP市场数据显示,快的打车份额为41.8%,位于行业第一。11月份,快的打车宣布收购同行大黄蜂,基本上奠定了快的在上海和广州两地的寡头地位,份额超过80%。纳入大黄蜂后,快的在全国的市场份额可能超过50%。

目前快的在全国覆盖将近40个城市,嘀嘀大概是15个左右。这些数据都显示出,快的有要鲸吞嘀嘀的野心和征兆。

会不会到最后只会剩下一家快的?这个不好说。但快的市场动作很凶猛,尤其在嘀嘀起家的北京市场上。最近的一次打车经历让媒体人徐志斌感触颇深,用他的话说,“过去的一年,快的在北京市场份额暴涨,就算烧钱也有布局”。而在被徐志斌称为“老师”的出租司机眼中,快的打车的资金投入力度更大,产品迭代更迅速,并且很好地兼顾到了用户和司机之间的良性互动。阿里上半年投资了快的,接下来的B轮,阿里一定还会继续投资。

一个业界共识是,互联网公司之间的竞争,除了钱之外,资源也尤为重要。阿里不仅给钱,还导入资源,快的半年前已接入支付宝功能就是佐证。相比已经十岁的支付宝,腾讯的微信支付目前仍处于幼儿期,给予嘀嘀的帮助也就很有限了。

两家打车APP竞争的背后,我们看到了阿里腾讯较劲的身影。有媒体朋友说,嘀嘀打车的CEO程维已赴美寻求新的资本。笔者想说的是,嘀嘀如果不抱紧腾讯的大腿,在接下来的竞争中将会变得很被动。而竞争的结果,很可能会导致在未来的O2O市场中,阿里腾讯两大巨头谁更具有话语权。